研究论文

  • 铁酸钴复合氧化物制备及光催化研究

    李秀萍;赵荣祥;李丹东;王莹;高肖汉;

    采用一种新型燃烧剂抗坏血酸,燃烧法快速制备铁酸钴的复合氧化物.经XRD考察硝酸铁和硝酸钴摩尔比对复合氧化物的影响,电镜表征复合氧化物的形貌、BET表征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以及紫外表征复合氧化物的紫外吸收性能.以甲基橙为目标降解物对铁酸钴的复合氧化物进行光催化研究.考察了溶液酸度、光照时间、催化剂用量和双氧水用量等条件对光催化效果的影响.最佳光催化条件:当Fe(NO3)3,Co(NO3)3和抗坏血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2∶1时所制备的铁酸钴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量为200mg/L,溶液的酸度为pH=6;脱色的最佳条件为当Fe(NO3)3,Co(NO3)3和抗坏血酸的物质的量比为1∶3∶1时所制备的复合氧化物,催化剂用量为100mg/L时,pH=4;复合氧化物还对六价铬的吸附率为58%,对铅的吸附率为45%.

    2015年03期 v.31;No.143 177-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59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46 ]
  • 交联型聚芳醚砜两亲嵌段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何瑞;周建魁;严石静;李立忠;申凤善;李香丹;

    首先分别合成了主链上含有查尔酮结构的疏水段和侧链上含有叔胺的亲水段,然后通过疏水段与亲水段的末端缩合反应合成了一系列光敏性聚芳醚砜两亲嵌段聚合物,其结构和热性能分别通过1 H NMR,FT-IR,UV-Vis光谱,TGA和万能力学试验机等进行表征测试.该两亲性嵌段聚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性、热稳性、力学性能和光敏性,在紫外光谱322nm处有最大吸收峰,在常温下经紫外光照射,分子链之间发生[2+2]环加成反应,聚合物分子之间形成交联结构,最大交联度可达到64%.

    2015年03期 v.31;No.143 182-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5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60 ]
  • Ru-Fe二元金属纳米粒子对氧还原的电催化性能

    赵东江;马松艳;

    在1,6-己二醇溶剂中,以Ru3(CO)12和Fe3(CO)12为原料,采用低温回流方法合成了Ru-Fe纳米粒子催化剂。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和电化学技术表征了催化剂的物理特征和电催化性能.催化剂粉末以六方结构的Rux簇为主相,呈现出高度均匀而聚集的纳米颗粒特征.在0.5mol/L H2SO4溶液中,Ru-Fe催化剂对氧还原反应(ORR)的电催化活性高于Rux,主要归因于d电子从Ru原子到Fe原子的转移过程.

    2015年03期 v.31;No.143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0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1 ]
  • 类杯[6]芳烃修饰的多酸基超分子化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应俊;孙娜;田爱香;

    利用水热合成方法合成了1个新型类杯芳烃修饰的Keggin型超分子化合物Ag6L6(PMo12O40)2(1)(L=5-甲基四氮唑),其中6个5-甲基四氮唑配体和6个银配位形成了类杯[6]芳烃的多核银配合物.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方法确定了该化合物的晶体结构.单晶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属于六方晶系,R-3空间群,晶胞参数a=1.779 0 8(8)nm,b=1.779 0 8(8)nm,c=2.408 8 5(19)nm,α=90°,β=90°,γ=120°,V=6.602 8(7)nm3,Z=3.

    2015年03期 v.31;No.143 193-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5K]
    [下载次数:1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85 ]
  • 三聚磷酸钠与柠檬酸钠钙螯合机理和螯合能力的对比分析

    何春芳;叶近婷;高阳;刘春宇;潘秀梅;

    选取了常用洗涤助剂三聚磷酸钠(STPP)与柠檬酸钠(NaCA)为研究体系,通过实验测定和理论分析,对洗涤助剂的钙螯合能力进行了研究.实验研究采用铬黑T指示剂络合滴定法,分别测定以上2种助剂的钙螯合能力,结果表明:2种助剂均可与Ca2+离子形成稳定的螯合物,但螯合Ca2+离子的能力不同,三聚磷酸钠螯合能力较强.理论计算运用Gaussian09程序包,采用密度泛函的B3LYP方法,6-31G(d,p)基组,在溶剂化条件下计算出2种洗涤助剂与Ca2+离子形成螯合物的几何结构及其结合能,三聚磷酸钠和柠檬酸钠与Ca2+离子的螯合物均为六配位八面体结构,磷酸基团或羧酸基团与羟基参与配位.实验所得螯合能力的差异可以由理论计算得到的分子结构、结合能及前线分子轨道方面进行解释.

    2015年03期 v.31;No.143 198-2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0K]
    [下载次数:1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78 ]
  • 超分子化合物[CO(bppdca)_2(HL)_2(H_2O)_2]·2H_2O]的晶体结构和性质

    刘国成;陈乃丽;李新华;张辉秀;邵继炎;

    以N,N′-二(3-吡啶基)-吡啶-3,5-二甲酰胺(bppdca)和1,4-环己烷二羧酸(H2L)为混合配体,利用水热合成方法获得了一个三维的超分子化合物[CO(bppdca)2(HL)2(H2O)2]·2H2O],并通过元素分析、IR和单晶X射线衍射技术确定了该化合物晶体结构.结构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820 65(6)nm,b=1.259 76(9)nm,c=2.479 11(18)nm,β=98.061 0(10)°,Z=2,V=2.537 6(3)nm3,Mr=1 111.98,Dc=1.455g/cm3,F(000)=116 2,μ=0.421mm-1,S=1.018,R=0.041 7,wR=0.102 3.晶体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中的CoⅡ与2个bppdca配体、2个HL阴离子以及2个配位水分子形成单金属配合物.相邻的配合物通过氢键作用拓展成三维超分子框架.另外,也研究了该化合物的热稳定性、荧光性质以及光催化性质.

    2015年03期 v.31;No.143 203-2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6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219 ]
  • 含三亚吡嗪生色团的有机芳香分子的二阶NLO性质

    赵岷;黄醒;李新华;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6-311G**方法,对一系列含三亚吡嗪生色团的有机芳香分子的几何结构、二阶NLO性质和电子光谱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分子中两侧取代基的推或拉电子能力和相对位置的变化,以及引入五元芳香杂环都将对分子的二阶NLO系数β值产生重要影响.当左右两侧取代基分别为—NO2和—C(NH2)3以及引入吡咯杂环时可以获得最大的β值,并显示了较好的透光性.该系列化合物在NLO材料领域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2015年03期 v.31;No.143 209-2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4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96 ]
  • 阿司匹林/淀粉/聚乙烯醇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缓控释性能研究

    苏瑛杰;陈光;唐珊珊;陆丽婷;石亮;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了阿司匹林(AS)/玉米淀粉(ST)/聚乙烯醇(PVA)复合纳米纤维膜.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到纳米纤维成连续三维立体网状结构;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S,PVA和ST三者之间能够通过氢键相互作用;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药物基本被包裹于纤维之中,但AS的含量对纤维表面形态有一定影响;体外溶出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调整AS的载入量及压片压力,可以调控药物的缓释时间;同时,改变PVA与ST比例,可以调控药物的释放速率.

    2015年03期 v.31;No.143 215-2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4K]
    [下载次数:3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67 ]
  • 基于金纳米簇的Co~(2+)离子检测比率荧光探针的研究

    尹苹苹;殷琦;王嘉博;李美丽;孙国英;

    通过FITC与BSA的碳酰胺化反应将FITC连接到牛血清白蛋白稳定的金纳米簇(Au-BSA NCs)上,获得了一种新型的比率荧光探针Au-BSA-FITC.该荧光探针能够高效、灵敏的检测水溶液中的Co2+离子,检测限低至10nmol/L.此检测限比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允许的最高Co2+离子含量(1.0mg/L)低3个数量级.重要的是该荧光比率探针能够实现实际水样中Co2+离子的检测,且在细胞检测与成像等方面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2015年03期 v.31;No.143 222-2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38 ]
  • 漏芦花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含量测定及抗氧化性研究

    康大伟;董赫男;许良;王书妍;包玉敏;

    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了漏芦花中生物碱类化合物的含量,并测定漏芦花中生物碱类化合物提取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结果表明,漏芦花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含量为3.493mg/g,样品回收率为92.4%~98.8%.漏芦花中生物碱类化合物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有很好的清除作用,其清除作用随生物碱类化合物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2015年03期 v.31;No.143 229-2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下载次数:3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3 ] |[阅读次数:134 ]
  • Li掺杂ZnO的电子结构与电性能的研究

    张飞鹏;房慧;张忻;路清梅;张久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p型Li掺杂的纤锌矿结构ZnO的能带结构、态密度和电荷分布,并分析了Li掺杂ZnO的电输运性能.结果表明,Li掺杂ZnO具有1.6eV的直接带隙,且为p型半导体,体系费米能级附近的态密度大大提高,在导带和价带中都出现了由Li电子能级形成的能带,其费米能级附近的能带主要由Li的s态、Zn的p态、Zn的d态和O的p态电子构成,且他们之间存在着强相互作用.电输运参数和电输运性能分析结果表明,Li掺杂的ZnO氧化物价带和导带中的载流子有效质量均较大;其载流子输运主要由Li的s态、Zn的p态和O的p态电子完成;Li掺杂有望改善ZnO的电输运性能.

    2015年03期 v.31;No.143 23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4K]
    [下载次数:2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52 ]
  • 二元碳氮化合物CN_8的理论研究

    梁艳红;李楠;

    采用B3LYP,B3PW91和MP2 3种理论方法优化得到了13种稳定的CN8异构体.对比这些异构体的总能发现分别具有六元杂环结构和平面链状结构的2种异构体是最稳定的结构.进一步计算这2种异构体的生成能和解离掉一个N2的过渡态,发现它们都具有与实验合成的CN12相近的热力学稳定性,并且具有六元杂环结构的异构体展现出更好的动力学稳定性.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具有六元杂环结构的CN8异构体是可能在实验上合成出来的.

    2015年03期 v.31;No.143 239-2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1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78 ]
  • 新型9-丙二腈芴类衍生物的合成及光谱性质的理论研究

    李高楠;王鹏江;夏东;李达超;高成威;李开修;钮智刚;

    利用Suzuki偶联反应,合成了2个新型的以吡啶环为端基的9-丙二腈芴类衍生物2a-2b,其结构经1 H NMR、13C NMR、MS分析确定.同时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光致发光光谱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2a-2b进行了结构优化,同时通过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对吸收光谱进行了计算,发现理论计算结果与实验观察到的吸收峰数据相符合.

    2015年03期 v.31;No.143 245-2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4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70 ]
  • 分子内C—H键胺化反应机理的DFT研究

    沈文;王渭娜;靳玲侠;王文亮;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溴化亚铁催化芳基叠氮化物C—H键胺化生成苯并咪唑的反应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溴化亚铁催化剂使反应由协同机理转变为分步机理,反应活化能降低了大约167kJ/mol.催化反应由氮气消去、C—N形成和2H-苯并咪唑异构化3个基元步骤组成.其中金属亚胺/金属氮烯FeNR PhNCPh进攻C形成C—N键是无能垒过程,且与金属氮烯中氮的电荷密切相关.氮气消去与2H-苯并咪唑异构化反应的能垒均在41~54kJ/mol之间.

    2015年03期 v.31;No.143 251-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5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47 ]
  • 响应面法优化红枣中硒的提取工艺及HPLC测定

    加列西·马那甫;德娜·吐热汗;张炯;

    探讨研究红枣中微量硒的提取工艺。采用响应面法中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原理选取试验因素与水平,对红枣中硒的提取率有影响的料液比、消化液配比和消化时间3个因素进行优化.试验结果表明:硒的最佳提取工艺参数料液比为1∶12.56(g/mL)、消化液配比为1∶3.6、消化时间为137.2min;在此条件下,红枣中硒的提取率为0.294μg/g.该研究为从食品中提取检测微量硒提供了可行的手段.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2015年03期 v.31;No.143 258-2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4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64 ]
  • 下载本期数据